原標題:把握底線思維應用的基本邏輯
底線思維能力,就是客觀設定最低目標,立足最低點,爭取最大期望值的能力。底線思維最突出的實踐效用在于提升防范化解風險的能力水平。各級領導干部必須掌握并自覺應用這一方法論武器。
底線思維的實踐應用有其內在固有的基本邏輯,具體而論,可從幾個角度對其加以把握。
從客觀規律角度看,底線是臨界線。底線通常為人們所指的紅線、下線,也是事物由量變到質變的臨界線,一旦觸及或突破臨界線,事物的性質便會發生根本變化。不論在自然界還是社會中,這些臨界線都以客觀規律的形式廣泛存在。比如,在自然界,冰點把水和冰區分開來;在社會中,黨紀國法把守法公民、合格黨員和違法亂紀分子區分開來。這些臨界線是事物本質規定性的分界點,一旦突破,某樣事物“是其所是”的根本依據就將蕩然無存。就如同一旦違背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就談不上社會主義了;還如同一旦喪失了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共產黨員也就必然名不符實、蛻化變質了。由此,在實踐上,就必須對決定事物屬性根本分野的臨界線給予準確認知,這是在實踐中用好底線思維的認知前提和邏輯基礎。
從主體目標角度看,底線是目標線。底線通常都是臨界線,但并非所有的臨界線都會成為底線。底線的生成是和主體最低實踐期望與基本實踐目標的劃定緊密相連的。因此,就目標尺度而論,底線是實踐主體根據客觀規律以及主體的基本需求間的綜合作用而生成的。顯然,目標底線的產生并不是天然存在的,而是主體在把握規律基礎之上,根據歷史方位以及實踐條件作出的能動選擇。科學劃定目標底線離不開實踐主體的科學研判,一旦目標底線的設置脫離實際,不論落后階段或是超越階段,都會給我們的事業帶來損失甚至災難。這就要求我們在設定目標底線時,既要考慮目標底線是否符合當前發展階段水平,又要考慮目標底線是否能夠獲得實踐能力以及實踐資源的充分支撐,更要考慮目標底線是否符合價值規范的基本約束。
從行為界限角度看,底線是警戒線。僅將思維和實踐的深度停留在目標層面的底線,是無法有效確保目標底線實現的。就如在全面從嚴治黨過程中,正所謂“動員千遍,不如問責一次”。沒有行動作保障,任何目標底線都無法筑牢,也最終難逃淪為“空談”的結局。顯然,目標層面的底線還必須進一步被解析為行動層面的基本原則乃至具體的行動規范。特別是要盡可能地明確,為了達成目標底線哪些重大原則是必須遵循的,哪些行動屬于行為禁區是決不能做的,哪些行動又是必須執行的,等等。在此,底線也就轉化為了行動維度的警戒線:該遵循的原則如若沒有遵循,目標底線便會受到損害。此外,必須加以留意的是,從行為界限角度看,行動底線理應和目標底線相適應,底線過寬,難以保證最低期望;底線過嚴,難有行動空間。我們經常說,面對風險,要“有所準備”。不僅要有思想上的準備,更要有行動上的準備。不僅要有事前防范風險的準備,更要做好風險一旦發生該如何應對的準備。只有這樣,才能盡可能地防患于未然,化風險于無形。退一步說,即便不好的后果真的來臨,也能做到遇事不慌,有效應對,將損失減少到最小。
從行動結果角度看,底線是安全線。一旦在行為界限上穩守了底線,通常能夠保證目標底線的達成,實踐主體由此也牢牢地將自身置于安全線之上。而在安全線之下,后果難以承擔、不堪設想,所有其他實踐成果的成功意義都會隨著底線的突破而灰飛煙滅。處于安全線之上,正所謂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一切有利因素都會成為實踐主體能夠調動的資源,也就賦予了主觀能動性得以充分發揮的自由空間,創造了實踐主體追求高線目標的行動空間。中國共產黨人的底線思維,是將后顧防御和積極進取辯證統一起來的科學思維。中國共產黨人對于底線的憂患,絕不僅僅是單純的風險意識,更重要的,還承載著使命擔當的進取意識。凡事從壞處準備,與此同時,努力爭取最好結果。底線思維的核心效用在于防范風險,但最大效用卻是在化解危機的基礎之上尋求實踐的最優解。孤立地、機械地、片面地強調某一方面,都是不可取的。
從重要意義角度看,底線是生命線。凡是稱得上底線的事情,往往是生命攸關的大事,可以說,底線在則生命在,底線亡則生命危。正是由于底線如生命一般重要,我們必須由自己來掌握底線命脈,特別是要把穩守底線的能力牢牢地握在自己手里。一旦喪失了這種能力或是把這種能力寄托在他人身上,輕則漂浮無依,重則失魂落魄,甚至可能會陷入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可怕境地。
古荒
(責編:任一林、萬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