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子洋上,大沙水道橋東塔巍然屹立。就在這不遠處,一座巨型“秤砣”牢固地鑲嵌在大地上。這是由中交二航局S3標建成的南沙大橋大沙水道橋東錨碇。該錨碇的底板施工,創下中國建橋新紀錄——單次連續混凝土澆筑量達14705方。
時間回到2015年10月26日12時。歷時5天,東錨碇底板混凝土澆筑圓滿完成。僅用5天,要不間斷完成如此大方量混凝土澆筑,還要保證引橋及主塔墩身、預制箱梁等工作面同時展開,面臨的施工組織難度極大,如何確保萬無一失?
“其中奧妙,唯有細節。”項目負責人王曉夫談起了“秘訣經”。盡管只是幾張簡單的表格,卻耗費了技術主管唐孝全近一個月的時間。一開始,在唐孝全眼里這項工作“輕而易舉”,無非哪個人做什么事羅列上去即可,然而幾天后當王曉夫拿到唐孝全的框架圖和值班人員表后詢問:“夜班和白班的交接內容是什么?”“4個澆筑區,具體的振搗工人是誰?”“澆筑應急預案是什么?”連續幾個問號,讓唐孝全啞口無言。
之后,唐孝全帶著表格上工地,一呆就是一天,不斷模擬大方量混凝土澆筑現場,每天晚上同工區技術員、工長探討容易出現的問題和應對措施,然后對表格進行修改完善。
一次他無意間發現,某個工人長時間低頭施工,存在安全隱患。于是,他將每次值班各司其責的兩個人合并為同一工序輪流作業,保證每名振搗工人都能輪換,減少了工作強度。
兩班輪換時間規定在30分鐘,在保證接班人員清楚施工內容后,交班人員才能離開。同時值班領導還要清楚地記錄值班期間現場施工狀況和重要事項處理結果,以便下一位值班人員工作的連續性。
24日6點半,澆筑一區泵車泵管突然爆裂,施工被迫停下。緊急狀態下,由于提前做好了人員安排和配件準備,1分鐘,機修工人和備用泵管到位并實施搶修,僅1個小時30分鐘,就完成設備修復。“正是由于準備充分,才避免了設備意外帶來的嚴重后果。”工區經理彭波說。
同時,一個月內,召開專題會議5次,部門內專題會議超過12次以上等,都成為這些表格在原材料補料、設備應急處理、人員組織等方面的“參考文獻”。“可以說小小幾張表,囊括了這次施工的所有組織安排。”王曉夫說。
錨碇底板混凝土施工,關鍵技術難點就是溫控,如果溫控措施不當,將直接導致裂縫出現,后果不堪設想。“14705方,近4400平米,要杜絕裂縫,難度十分大。而溫控探頭達到26個,超過以往任何一次混凝土澆筑;同時連續120多個小時施工,探頭電線極易受到破壞和干擾。”負責溫控的寧善飛說。
項目部果斷使用了武港院剛剛使用的無線溫控設備,杜絕了電纜易破損、數據采集繁瑣不及時的弊端,大大提高了數據采集完整性和準確性。
混凝土溫度高低,直接決定降溫速度和冷卻水流量速度。因此,混凝土溫度數據檢測和分析,就要24小時實時監控,容不得半點馬虎。為此,項目部安排專人進行24小時溫控數據的檢測、收集和分析。試驗室根據白天和晚上溫度的不同,分別制定白天和晚上混凝土冷卻方案,指派專人進行原料提前降溫。
“正是由于各個環節控制有效,各方資源配置到位,才保證了此次大方量混凝土澆筑的成功。”王曉夫說。
單詞連續超大體積混凝土澆筑成功后,又經無數次模板搭建和澆筑,東塔錨碇才圓滿完成。混凝土總方量達18.6萬方,使用鋼筋5900噸,重達46.5萬噸……為南沙大橋主塔夯實了堅固基礎。(張政 杜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