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呼倫貝爾到麗江,這是一場跨越四千余公里的相遇;從金沙江大橋到納西人家,這是一墻之隔常來常往中流露出的鄰里日常。
這樣的鄰居是來之不易的,有打擾,有試探,有磨合……最終,來自內蒙古大草原爽朗的姜艷和云南麗江內斂的納西族姑娘楊代麗,性格迥異的兩人才能脫口而出:“我們是姐妹嘛!”
兩年多來,在中交二航局華麗高速金安金沙江大橋,這對姐妹能在攪拌樓里面拌制混凝土,也在納西人家的小院兒里唱歌跳舞……
在逼仄的攪拌樓采訪的時候,晚一步進來的楊代麗順勢拉起姜艷的手,兩人安靜地看著正在作業的操作人員;在楊代麗的納西特色四合院里,姜艷跟兩歲的小“咖啡豆”(楊代麗兒子)又親又抱,那種親呢的互動,熱鬧得不行。
她們倆都是攪拌站攪拌樓里面的操作員。嚴格意義上來說,姜艷算得上是楊代麗的師傅。因為早在十年前,姜艷已經入行,在這里,她也是攪拌站的管理人員。楊代麗正是姜艷親自招聘并一步步帶出來的。
【小標題】兩份禮物
“嫂子,我想買禮物送給你做紀念……送你個銀飾項鏈吧!”
“為啥呀?”
“就是想買禮物送給你唄……”
姜艷不時地左右歪頭,試圖重現兩人當時的對話。講起這件事的時候,她滿臉興奮。因為在姜艷看來,楊代麗不善于表達,是在通過這樣的方式表示感謝。而姜艷則回贈了一對銀飾耳環。
“她剛來的時候不愛說話,現在好多了。”姜艷說話總是充滿熱情,說這句話的時候更是如同熱浪撲面而來。
這兩份禮物就像一根扁擔挑起了兩個籮筐:一邊是友情在升華,一邊是技能的提升。楊代麗的改變正是因為這份工作。
4月9日午飯過后,楊代麗接到一個電話,得到指令:需要多開一個攪拌樓,有新任務需要支援。剛剛放下飯碗不到半個小時的她,頂著一頂咖啡色的遮陽帽就出門了。此時的麗江,正處風季,白天氣溫可達二十五度以上,太陽掛在湛藍的空中,紫外線極強,曬在人身上隱隱有種灼熱感。
五分鐘之后,她出現在攪拌樓里。啪一聲,她扭動鑰匙,開機了。在等待機器啟動的過程中,她拿起抹布把機器和電腦上面的灰塵擦得干干凈凈。
“混凝土稀一點!”轟隆作響的攪拌樓里,攪拌車司機對楊代麗說。
楊代麗利索地在電腦屏幕上點擊相應的按鍵,還一邊給筆者講解每個步驟以及電腦屏幕上面動畫的意思:“這個是料斗在上升和下降。”當攪拌完成的混凝土流入罐車的時候,她還跟司機討論“是不是太稀了”這個問題。
此時,試驗室的試驗員周文浩(人稱“耗子”)拿著一支雪糕走了進來,說:“就這樣可以。”楊代麗表示接受。
過了幾分鐘,耗子又拿了三根雪糕進來,給我和姜艷一人一根,唯獨故意不給楊代麗,且笑稱要收費。
楊代麗笑著懟回去:“最近掉錢眼里了?”
逗樂了姜艷和“耗子”。
2017年剛剛進入這個小空間的時候,她的表現并沒有這么自然。
起初,楊代麗看著主機上四五十個紅色、綠色以及黃色小燈,眼花繚亂的,緊張得不知所措。在跟隨姜艷學習的過程中,由于性格內向,且不善與人溝通,拘謹、沉默,是她的常態。在經過一個月的學習之后,她逐漸上路,不過,還是陸陸續續犯過各種錯誤,比如卡倉處理不及時導致料斗里的料漏得到處都是,這是她印象最深的突發狀況。
現在的她,已經能夠熟練操作這個小空間里面的設備。“如果有機會,我還是愿意跟著一起出去接著做的。”楊代麗已經接受這樣的改變,并且試圖允許自己有更多嘗試的機會。
目前,項目部攪拌樓里四位倒班的操作員,有兩位是楊代麗的同鄉。張東輝就是其中之一,他的家人看到他的改變,很支持,因為他們拿到了操作證,在他們看來,算得上有一技之長,而這一點,對他們來說更加重要。
【小標題】嫂子
“在這里,我們都叫她嫂子!”三十出頭的楊代麗,頭戴一頂淺褐色遮陽帽,坐在藤椅上有點拘束,握著雙手放在大腿上,壓著自然鋪開的裙擺。不過,說這句話的時候顯得尤為自然大方,還順手掃了一下坐在鄰座沙發上的姜艷,指尖從她的短袖輕輕滑過。
今年44歲的姜艷在項目部被人稱為“嫂子”,因為她是整個攪拌站負責人王繼國的嫂子。在很多人看來,也因為她性格開朗、熱情大方,頗有大姐風范,而被人這樣稱呼。
在多年東奔西走的經歷中,姜艷大多數時間是歡樂的,盡管經歷過挫折,她也拿得起放得下。
姜艷從小到大就喜歡音樂,于是,初中畢業之后,她就在內蒙古海拉爾市的一所職高學習了一年半的音樂。1992年,當地的一個新開的大酒店去學校招聘,最后就招了她一個人,她珍惜這個機會,跟家里人商量之后,咬咬牙交了三千塊的抵押金,成功應聘。在培訓了半年之后,她開始在酒店的歌舞廳里面當服務員,“還可以唱唱歌,多掙點。”
幾經輾轉,她進入另一家酒店,并在那里關注到海拉爾市電視臺舉辦的業余歌手大獎賽。她果斷的報了名,一路過關斬將,拿了第一名,并且開始在當地小有名氣。隨之而來的機會和經歷,讓她至今難忘,笑容堆在臉上:“當時還跟海拉爾市電視臺的一位女主播學習了一段時間。采訪也做過,鏡頭我也上過。”
轉折出現在1998年。當時,她處了個對象,但是相處不算愉快:“富家子弟,當時覺得他挺能作的!”姜艷不想讓對方找到,放棄了一切,直接回到家鄉牙克石市,從此在海拉爾市消失。
回鄉一年之后,她開始了婚姻生活,人生也進入另外一條軌跡,就這樣跟建筑工地斷斷續續的聯系起來。跟很多外出務工的中國人一樣,親朋之間組團出去賺錢也是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結婚之后的七八年,姜艷和老公王繼紅一直呆在家鄉,盡管她自己四處打零工,王繼紅以打草、養牛為生,兩口子日子過得閑適滋潤。不過,當孩子大了之后,為了更好的生活,他們開始想著出去賺錢。
2008年,王繼紅的弟弟王繼國,帶著他們一起去了重慶市江北區。姜艷就是在那里第一次接觸到攪拌站,并打下了牢固的基礎。“辛苦一點,每個月可以賺七八千。”充滿誘惑力的收入,讓她覺得值。
然而,好景不長。那一年,他們恰好碰上5·12汶川大地震。現在回想起來,除了用“睡馬路睡草坪”“街上到處都是人”來形容當時的景象,更多的是她常常跟人提起一個令她“耿耿于懷”的故事。
地震前夕,她正在房間敷著黑色的面膜。剛下班回來的王繼紅,躺在床上打算睡一會兒,突然一晃,他猛坐起來說了句:“地震了!”穿起褲子就往外跑,邊跑邊說:“地震了,趕緊跑啊!”丟下了姜艷,嗖一下,就跑沒影兒了。
此時的姜艷滿臉黢黑,一邊撕面膜一面往外面跑。一開門,看前面一老太太晃晃悠悠,扶著樓梯扶手正在一點點下,她只有心里干著急,跟著慢慢往前挪。“下去之后,老多人了,穿褲衩的、光腳丫的,各種人都有,聽到玻璃咔咔響……”
正和筆者聊著,王繼紅下班回來了,問了句:“他沒說我跑得快啊?”
“跑得快,說你比曹操還快!”姜艷提高了音量。
從那之后,他們雙雙回了老家,姜艷開始在餐廳服務員、賣過電子產品、開小吃店等多種不同的職業之間輪換。“我在哪兒,他就在哪兒,我不去,他也不去。”這是他們的生活狀態,姜艷樂呵呵地一語道破。
直到2016年,弟弟王繼國(二航局金沙江大橋攪拌站負責人)問她:“嫂子,二航局要在麗江建站,你來吧。”
“我來我能干啥呀?”
“你以前不是上過拌臺嗎?”
就這樣,他們再次向西南出發,12月26日,從草原來到了大山深處。
【小標題】納西人家
從攪拌站大門出發,往右一拐,穿過一小片錯落有致的桃樹林,就可以從楊代麗家的后門進入她的家了。
“三坊一照壁,四合五井天”,是麗江納西族居民建筑最普遍的形式,一般情況下,每家每戶都是由三面的房屋和一面墻壁圍成一個四合院。
楊代麗的家正是典型的這種風格,客廳對著照壁,兩側分別是臥室和廚房,院子里面種著三角梅、玉蘭花、枇杷樹等多種植物,布置得別致而極具生活情調。
在麗江,像她這樣把房子掛在半山腰、面朝金沙江而定居下來的人,就這樣散布在云南省308國道的沿線。
云南308省道,雙向兩車道,是連接四川攀枝花和云南麗江(全程260余公里)重要通道,每到夏季,從四川前往云南自駕游的車輛絡繹不絕。據當地交通部門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308省道日均車流量高峰期達到8500余輛,最少的時候也有5000余輛,發生事故達到了754起。
這條翻山越嶺的省道,被當地人稱為“云南省十大死亡公路”之一。正是因為路途崎嶇,該路段限速30碼,沿途每隔不到百米就會出現類似“險滑慢”的標識牌或者橫幅。
即使這樣,沿途的樹上還是會掛有紅色或者白色的綢帶,紅色代表出車禍人無恙,白色代表出車禍人出事了。這些綢帶基本上是當地人系在上面的,或許是警醒和哀思。
“308省道,從麗江城區到項目部這段路,有將近有300個彎,28公里長下坡,騎自行車都沒有問題,不用發動機。”王繼紅笑著說。不過,還有一點他忘記提了——除了28公里長下坡,還有17公里連續上坡。
三十多年來,依山而居的楊代麗從未出過麗江范圍。
中國麗江,在大部分游客的清單中,一座必然會打卡的旅游城市。提起它,總會想起麗江古城的舒適浪漫、玉龍雪山的靜謐動人。天空之境、雪山之巔……那些在抖音里面令人神往的片段,在這里都能一一實現。
置身這樣一座旅游城市,作為本地人的楊代麗擁有的工作機會也跟旅游業息息相關。像她這樣的年輕人,基本上都是在古城里的酒吧、服裝店、飾品店等地從事服務員或者售貨員等工作。面對一波又一波外來人口的涌入涌出,他們仿佛在這里,就能遇見全世界。
她是典型的納西族姑娘,內斂淳樸、皮膚偏黑。此前也曾在麗江古城里的服裝店打工,月薪三千左右,自從結婚之后,她基本就在家里操持家務,直到兩年前進入二航局攪拌站。“性格太內向,一件衣服沒賣出去吧!”操著濃濃東北腔的王繼國這樣跟她開玩笑,這也是他們對楊代麗的第一印象。
在來到二航局之前,他們的主要收入來源是依靠種植桃子或者養羊為生,從金安鎮政府了解到,當地人2018年人均收入約1.14萬元。麗江以旅游業為主,產業結構較為單一,而種植、養殖業收入卻不算理想。
當地政府也給出了相應的政策扶持,來幫助當地人提升技能,有更多的出路。從楊代麗口中得知,每年,他們會接受專業的農牧業專家指導農作物養殖的科學方法,也會受到酒店里專業廚師的培訓。
“我現在已經考有兩個初級廚師證了。”楊代麗算得上是家里是手藝擔當。
在金安鎮增明村,每年從十一月底開始,持續一個多月的時間,每家每戶都要舉行殺豬宴,邀請親朋好友以及鄰居到自己家做客。在楊代麗家,每年這次至關重要的宴席,都是由她一首操持的。豬肉、雞肉、排骨、火腿、納西米罐茶、雞豆涼粉等十個菜,她做的得心應手。
“一般情況下,從早上10點開始吃,一桌一桌的接著吃,流水席,沒上菜之前或者人沒到齊的時候,大家還可以在院子里燒烤。一頭豬基本上都是請客吃完了。”姜艷依舊保持著她獨有的熱情。
酒足飯飽之后,未盡興的賓客還可以聚在一起“打跳”(納西族男孩女孩都會跳的舞蹈),打開音響,放著納西族歌曲,一群人手拉手圍成一圈,開始跳起納西族舞蹈來。
【小標題】比鄰而居
姜艷第一次受邀參加殺豬宴,是在2017年年底。那天,她在楊代麗家從中午待到晚上11點多。這距離她們第一次相遇過去還不到一年。
2017年春節剛過,攪拌站食堂的納西族大姐領著姜艷去楊代麗家提水。
楊代麗對那天的情形記得很清楚:“嫂子當時穿著一件白色的長款羽絨服,像現在一樣短頭發。”由于剛剛過完年,楊代麗特地拿出過年的特色小吃糯米粑粑,問姜艷要不要嘗一下,并補充了句:“挺好吃的”。姜艷矜持地推脫:“不吃不吃。”此后,姜艷天天跟著去提水,兩人也逐漸熟悉起來。
“剛剛開始不熟悉,還是矜持點比較好,等關系好了,你不給做,我還要呢。”姜艷笑著說。
那次并非二航局攪拌站第一次到他們家接水,更不是第一次麻煩他們。
其實,攪拌站現在所在的位置,就是楊代麗和其他幾戶村民種植桃樹的地方,那是他們主要的經濟來源。經過多次協商,楊代麗家最終還是同意了征遷協議,才讓攪拌站在她家隔壁安了家。
比鄰而居的生活就此開始。
在剛剛開始建站的時候,施工人員面臨沒水沒電的困境,為了幾天時間的臨時應急,楊代麗一家二話沒說就答應了可以使用自己家的水和電。不僅如此,在肉類食材生活物資的存儲上,楊代麗家的冰箱也被“征用”了一段時間。甚至于上廁所都去她家解決。
“相遇都是一種緣分,大家出門在外,行個方便也很正常。”在這件事上,楊代麗并不覺得自己吃虧。
就這樣一來二去,他們跟項目部也更加熟悉,而楊代麗在項目部的招聘中順利過關。與姜艷的進一步熟悉,則是在學習間隙開始聊點家常。在信任與了解之后,她們談及家庭感情孩子社交,幾乎無話不聊。
閑暇時候,楊代麗充當導游的身份,領著姜艷到麗江古城游玩兒,還一起參加當地人的婚禮,姜艷第一次近距離圍觀并參與打跳。偶爾,楊代麗也會教姜艷說納西話。“總是學不會,學了就忘記。吃飯吃飯是‘夯吃夯吃(音譯)’,不要不要是‘么捏么捏(音譯)’。感覺就像聽天書一樣。”姜艷至今一句完整的都沒學會。
由于附近沒有什么娛樂場地,楊代麗也會把小孩帶到工地轉轉。“第一次見的時候,白白的,眼睛大大的,那個時候還沒有這么黑。”姜艷愛給人取外號,比如工地現場的“柯大喇叭”,還有,楊代麗兩歲的兒子——咖啡豆。
一次,“小咖啡豆”第一次去姜艷的房間。
“你是外國人,我也是外國人。”兩人誰也聽不懂對方在說什么,只有楊代麗做翻譯。玩兒了兩個小時,把姜艷的床搞得亂七八糟。最后,“小咖啡豆”把衣服鞋子脫光光,跟她媽媽說:“我要在這里睡覺,不回去了!”
大山深處的項目生活本來就是枯燥的。“你干嘛呢,出來聚會啊,聊天哪!”只要有空的時候,他們時常會在食堂來個小型聚會。席間,大家伙兒會輪流清唱歌曲。對于喜歡唱歌的楊代麗和姜艷來說,這些都不在話下,納西敬酒歌,納西三部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呼倫貝爾大草原……一首接著一首。
“工程完工后,全體自駕游,到我們內蒙古大草原去!咱們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姜艷樂呵呵地還原著自己盡興時候說的話。
采訪過程中,筆者兩次走進納西人家和攪拌樓。4月9日中午,坐在楊代麗家客廳門前走廊上的沙發上,聽著攪拌站的聲音,微風拂過,眼前輕搖的花草和流動的云朵,忍不住拍了張照片,發了條朋友圈:“納西人家,我們的好鄰居。”
(柯祥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