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講述在中馬友誼大橋建設期間,建設者們頑強與登革熱病魔作斗爭的故事,體現了大家團結一致、英勇無畏的精神風貌。
2018年8月30日,中馬友誼大橋建成通車。陽光穿越印度洋上的噶杜海峽,照亮了宛如巨龍的中馬友誼大橋。項目施工技術組陳洲琦準備再到大橋現場去看看,順便從項目的醫務室領些防暑藥品回去,驀然發現了柜子中的一沓特殊文件。
數百個名字有力地“鐫刻”在一行行表格內,后面緊鄰的就是對應的血型信息。凝望著這些熟悉的姓名,他的眼睛漸漸地濕潤了,腦海中的記憶又一下閃回到了兩年前……
2016年初,一群建設者跨越萬里,從國內的嚴冬迅速投入到馬爾代夫的高溫酷暑,許多人還沒來得及脫下羽絨服,就已熱得滿頭大汗。
從馬累東南角到機場島之間2000米的汪洋之上,就是建設者們奮斗的地方。剛來幾天,許多人胳膊就脫掉一層皮,臉上曬得形如焦炭。在珊瑚礁地質上剛開始第一根鋼管樁施沉,就遇到打不下去、鋼管變形。幾天下來,在國內再普通不過的棧橋搭設在這里仍未取得突破。主橋海域循環往復的強烈涌浪更讓大型浮吊搖擺嚴重,完成巨型鋼管樁的施沉可謂步履維艱。
面對碧海藍天,他們卻無暇觀賞。在高溫高鹽高濕和高輻射的侵襲下,大伙卻以倍加堅定的決心勇往向前。也許大家還不知道,更多未知的威脅還在后面。
就是從2016年5月起,馬爾代夫進入雨季。一陣陣狂風從迷霧一般的海上夾裹著暴雨向著大橋奔襲。遠處騰起丈把高的海浪,瘋狂地沖擊著岸邊,像是野馬奔騰一般。
那段時間,大伙明顯地感覺到,蚊蟲越來越多,不少人晚上被咬得睡不著覺。
2016年5月中旬,項目書記王超在雨水中緊密組織從國內運來的幾大集裝箱后勤物資的卸貨工作,一連五六個晚上加班到深夜,全然不顧一身疲倦,持續投入工作。就在一天晚上,他突然感到關節疼痛,渾身無力起來,心想休息一晚也許就恢復過來,沒成想渾身的不適感越發強烈,而且出現了牙齦出血不止的情況。經醫院檢查才得知,他患上熱帶傳染病登革熱中最嚴重的出血熱。血小板指標一度降到3萬,還不足正常指標的3%,他被緊急收治到了ICU病房。
隨后,醫院下達病危通知書,要求必須嘗試輸血來扭轉這種危險局面,醫院血庫告急!一時間,情勢如箭在弦。項目施工技術組組長林樹奎第一個站出來獻血,設備部長陳洲琦距離上次獻血還不到半年,毅然輸血支持,一個夜班工人冒著顛簸從海上乘船跑到醫院要求獻血。當天,共有5名員工獻血2000余毫升。
醫院仍再次警告:還要持續做好再次輸血以改善血小板指標的準備。緊接著,項目上下齊動員,陳洲琦牽頭展開了對員工血型的調查統記工作,大家紛紛簽姓,并登記血型信息。
于是,那一張張血型統計表帶著沉甸甸的熱忱呈現在大家面前。歷經20多天治療,王超書記猶如涅槃重生,從昏天黑地的日子挺了過來。
就在他住院期間,馬累地區爆發了嚴重的登革熱疫情。據當地衛生部門統計,當月馬累地區曾有一周上報的登革熱發病案例多達67例,因登革熱死亡者達7例。而項目員工幾乎每天都有人被送往醫院觀察治療。有的部室幾乎超過半數感染,一些幸免的同事不禁情愫復雜地思襯道:我會不會是下一個?
登革熱病毒主要是由伊蚊傳播,而馬爾代夫的雨季從5月就開始無情發力。大量雨水沉積加之不到2平方公里的馬累居住著15萬以上的人口,擁擠不堪的環境更易造成蚊蟲滋生。
“出一次國,還不敢保證能活著。趕快回家吧!”那段時間,空氣中漫布著厚重的陰霾,許多工人的家屬哭著要他們回家。然而這些大國工匠既明白登革熱的危害后果,也深知大橋建設的重大意義。馬累岸邊每天數百人凝神眺望大橋進展,望著民眾期盼的神情,他們內心在掙扎,一邊是生命威脅,一邊是大國道義。
就在參與了獻血不久,技術組組長林樹奎也患上登革熱,高燒39度,但還沒來得及休息他就再次出現在工地。面對危情,他鎮定地告訴大家:“我們只要齊心協力,就沒有戰勝不了的困難。項目也在積極預防疾病蔓延。同志們,要挺住!”
在他的鼓舞之下,大家選擇了大國道義。
在登革熱高發期,女員工周婷婷不顧被感染的危險,幾乎每天泡在醫院,與院方用英語溝通,完善手續。在ICU外一個開敞式傳達室里,常有蚊蟲飛舞,無孔不入地叮咬過往的每個人。周婷婷就在這里隨時待命,關注醫治動態。雖然身上擦了防蚊藥水,但還是每去一次,胳膊上、臉上都被叮出不少紅點來。有時,一連幾天守候,讓她熬出熊貓眼,原本光潔的面容現出幾分疲憊,但她依然堅持跟進,直至員工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在項目工作的馬爾代夫籍員工瑪麗,也是晝夜守醫院,協助與院方溝通,在人滿為患的環境下堅持著,有時難受得一整天都吃不下飯。
在那一階段,每天晚上員工下班后的一件重要的事就是去看望感染登革熱的同事們,他們輪流值班從食堂打來稀飯送到醫院,有的則整夜看護,鼓勵同事充滿信心。
從2016年5月份到如今,項目共90人確診患上登革熱,其中9人住院治療,5人有出血癥狀,2人出血嚴重。項目累計有13人共獻血6000余毫升。在那一串串員工血型名單中,這些默默無聞的獻血者就像整裝待發的士兵,一旦有人陷入危難,就慷慨救助。
近50歲的后勤部部長蘇承萍,是項目的大內總管,數百人的吃喝拉撒都由她經辦。她深夜出現了登革熱癥狀,眼睛出血。即便在住院期間,她還老惦記著后勤事務。當醫院讓她交出電話時,她硬是抱著不放,每天按時躲在ICU衛生間遙控指揮工作。由于ICU病房過了特定時間就不允探望,久在其中的她像被囚禁了一樣憋得難受。老想著回去工作的她急得哭。前來看望的同事進不來,她又無法看到大家,醫生看她心急如焚,破例讓她用紙條與同事傳遞信息。
2016年底,在馬爾代夫機場項目工作的一位中交二航院員工患上出血熱,中馬友誼大橋3名員工深夜為其輸血1350毫升,再次挽救了一個垂危的生命。該單位還特意向中交二航局發來感謝信。
從開工到大橋通車,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所有患病員工都從困厄之中走了出來,那些如夢魘般的日子已然遠去了。
“讓我們的血流在一起!”陳洲琦再望一眼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真切地感覺到:所有建設者們就像一棵大樹的根根經脈緊密簇擁著,有力連接著,共同托起了生命的希望和光華。(王超 杜才良 王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