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交二航局瀘州市榕山長江大橋項目南岸上部結構鋼梁吊裝如火如荼。項目負責人王鵬感慨道:“南岸2號主墩施工的重重困難還歷歷在目,現在大橋已進入沖刺階段了!”
榕山長江大橋位于四川瀘州合江縣境內,總長1505米,主跨530米,為高低塔雙索面疊合梁斜拉橋,其中1號主塔高162米、2號主塔高204米。該橋梁是四川省為徹底消除渡運安全隱患打造的惠民交通重點項目,建成后當地將取消榕山、連石灘渡口,為兩岸群眾出行提供便利,推動瀘州融入成渝都市圈。
2021年,王鵬帶領團隊勘察后發現,2號主墩承臺所處的地質呈現出裸露基巖堅硬、溝壑散布、卵石層厚度分布不均等特點,深水之下卵石密集,巖石像鋸齒輪狀,錯綜復雜。西南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教授莊衛林稱此為“卵石填充條件下的類喀斯特地貌”。
大橋承臺設計為埋置式承臺,是2號主墩的“底盤”,在這樣的環境下施工承臺國內尚屬首例。經初步研討,項目部先要鉆出20根樁基,然后在樁基周圍插打鋼板樁,開挖出平面尺寸相當于1.5個籃球場的平臺,形成承臺干施工環境。
傳統的承臺施工方法在本項目施工均存在難以保證圍堰鋼板樁順利下放,且卵石層易坍塌和止水難等一系列問題。再加上承臺處于深水環境,受長江汛期影響,施工時間有限。
面對無經驗可借鑒的困境,王鵬和團隊連續蹲守現場一個月,先后邀請專家10余次現場踏勘,提出多套方案,核心是如何防止圍堰施工中卵石層坍塌和圍堰止水效果不佳的問題。
建設者們反復勘察分析,首次提出“套管旋挖鉆引孔+鋼板樁嵌巖+砂泥漿混合料填充止水”的成套施工技術。
技術人員利用樁基施工的旋挖鉆機先行鉆孔,為后續插打鋼板樁開辟路徑。而采用普通鉆桿會破壞水下卵石層造成坍塌,必須在鉆桿上下功夫。項目團隊采用一種特殊加工的護套管裝置。引孔完畢后套管拔除前,技術人員再在孔內填砂即可有效防止卵石坍塌。這個護套管,就像“安全盔甲”一樣保護著周圍巖層。
按照方案,所有引孔都必須穿越卵石層進入基巖一定深度,引孔完畢后孔內先填泥并用旋挖鉆頭搗碎攪拌均勻形成泥漿,再在孔內填砂形成均勻的砂泥混合料。其中泥漿填充于砂粒空隙中可起到膠凝粘接作用,振動錘施沉鋼板樁時液化細砂并板結砂泥混合料使填料密實,有效解決了圍堰止水問題。
可要趕在汛期前完成2號墩承臺澆筑,施工壓力依然艱巨。于是王鵬組織項目部加大資源配置,安排管理人員每天12小時輪換值班,歷經數月奮戰,終于如期“啃下”這個硬骨頭。實踐證明止水效果明顯且未發生塌方,成為項目關鍵線路的重大突破。2022年3月5日,2號主墩承臺鋼板樁圍堰完成封底。3月26日,經過36小時連續奮戰,承臺澆筑完成。至此2號主塔塔柱施工得以拉開大幕。
如今,榕山長江大橋兩座主塔已經完成封頂,1號主塔區域的鋼梁已吊裝完成,南岸引橋和北岸路基已經完成,2號主塔鋼梁正在進行吊裝,各項施工正穩步推進,大橋預計在2024年建成通車。看著眼前施工現場的繁忙景象,王鵬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項目總工唐棟梁介紹,結合2號主墩施工經驗,項目團隊研發出“類喀斯特地貌河床橋梁基礎施工關鍵技術研究”成果,經中國公路建設行業協會專家組評議,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填補了國內外在類喀斯特地貌河床上進行橋梁基礎施工的空白。(張青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