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4年國際橋梁大會(IBC)獎項相關評審工作完成,4座中國橋上榜,中交二航局占據3席,分別是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橋獲得喬治•理查德森獎,沙溪大橋獲得尤金•菲戈獎,福廈高鐵泉州灣跨海大橋獲得西奧多•庫珀獎(鐵路橋獎)。其中,中交二航局首次獲得國際橋梁大會鐵路橋獎項。截至目前,中交二航局已有13個項目斬獲國際橋梁大會獎項。
國際橋梁大會(IBC)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西部工程師協會主辦的具有頗高聲譽的國際橋梁學術會議,在世界橋梁界具有廣泛影響力,大會獎項設立于1988年,是橋梁界最負盛名的獎項,被譽為橋梁界的“諾貝爾獎”。
深中通道地處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區域,橫跨珠江口東西兩岸,聯通深圳、廣州和中山三地,是集橋、島、隧、海底互通于一體的世界級集群工程,全長約24公里。
仃洋大橋是深中通道控制性工程之一,全長2826米,為主跨1666米的三跨全漂浮體系鋼箱梁懸索橋,創下全離岸海中鋼箱梁懸索橋跨徑最大、通航凈高最高、海中錨碇體量最大、主纜鋼絲強度最高、顫振檢驗風速最高等世界紀錄,面臨世界級技術挑戰。
中交二航局承建伶仃洋大橋東主塔、東錨碇、上游側主纜架設和鋼箱梁吊裝等施工任務。為解決全離岸海相淤泥區錨碇建設難題,項目團隊提出“鎖扣鋼管樁+工字型板樁+平行鋼絲索”自平衡柔性圍堰,實現45天快速成島;為降低工人勞動強度、提高工效,首次研制了混凝土橋塔智能筑塔機,塔柱施工速度最高可達1.2米每天,減少高空操作人員近60%。同時該工程在抗風技術、鋼橋面U肋焊接接頭、高強耐久主纜、等方面取得多項創新成果,有力推動世界懸索橋技術發展。(王鑫洲、杜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