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遼闊的伶仃洋之上,橋塔矗立,橋面蜿蜒入海,深中通道如長虹臥波串聯起珠江兩岸,即將成為撐起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交通脊梁”。
4月28日,中交二航局參建的國家重大工程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橋合龍,標志著深中通道橋梁工程實現全線合龍,距離項目建成通車更進一步。上午10點,伶仃洋大橋合龍儀式在大橋現場舉行,廣東省交通運輸廳黨組成員、副廳長黃成造,廣東省交通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鄧小華,廣東省公路建設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王康臣,中交二航局黨委書記、董事長由瑞凱出席儀式并致辭。深中通道管理中心、廣東海事局深中辦、深中通道項目各參建單位代表參加儀式。
深中通道連接珠江口東岸的深圳和西岸的中山市,是粵港澳大灣區重要樞紐工程,全長約24公里,是集“橋、島、隧、水下互通”于一體的跨海集群工程。其中跨海段長約22.4公里,行車時速100公里,采用雙向八車道高速公路技術標準。中交二航局承建深中通道S04標段,線路全長3973米,主要施工內容包括伶仃洋大橋東主塔、東錨碇施工,上游側主纜架設,鋼箱梁安裝等。
伶仃洋大橋是深中通道關鍵控制性工程之一,全長2826米,為主跨1666米的三跨全漂浮體系鋼箱梁懸索橋,是世界最大跨徑全離岸海中懸索橋。大橋橋面高達91米,是世界最高橋面海中大橋。大橋錨碇重達170萬噸,是世界最大海中錨碇。
大橋上部結構主梁由213片鋼箱梁組合而成。鋼箱梁全寬49.7米,單節最大起吊重量約400噸,全橋鋼箱梁總重約5.66萬噸,相當于北京鳥巢用鋼量的1.2倍。
針對全海上施工、伶仃洋航道繁忙、鋼箱梁節段超寬超大、結構形式復雜等帶來的難題,項目部研發建造了850噸級智能化纜載吊機和分布式計算機網絡控制系統,解決了大噸位、大跨度懸索橋箱梁節段吊裝同步穩定性差、起重能力和起升速度無法保證的難題;同時科學選擇施工“窗口期”,聯合海事部門實施通航管控措施,確保了鋼箱梁吊裝安全平穩推進。
面對高溫、高濕、高鹽惡劣環境,項目團隊還突破了海域深厚軟基大型錨碇建造難題,研發應用了國內首臺一體化智能筑塔機,實現橋梁高質量建設,進一步推動了我國橋梁建設技術進步。
從2018年9月伶仃洋大橋第一根主墩樁基開鉆,到2021年7月,大橋東、西主塔封頂,雙塔矗立伶仃洋,再到今日合龍,二航局建設者堅守海面平臺1800個日夜,克服了全海上作業、建設條件復雜、16次臺風等諸多不利條件,讓伶仃洋大橋巍然矗立于海天之間。
深中通道是港珠澳大橋、南沙大橋之后,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構筑的又一重要交通大動脈,建成后將有力推進珠三角經濟、交通一體化及轉型升級,對構建和完善粵港澳大灣區綜合立體交通網絡,提高大灣區“硬聯通”和“軟聯通”水平,貫徹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等具有重要意義。屆時,從深圳到中山車程將由原來的2小時縮減至約20分鐘。
合龍儀式前,由瑞凱還看望慰問了伶仃洋大橋建設者,并為他們提前送上“勞動節”祝福。中交二航局黨委委員、副總經理楊志剛,總經理助理楊紹斌出席合龍儀式并參與慰問。(王鑫洲、杜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