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橋飛架連三地,橫空跨海躍伶仃。2018年10月23日,中交集團深度參與建設的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五年來,港珠澳大橋持續發揮三地經貿發展的新引擎職能,成為三地政治文化交流新紐帶、居民跨境出行新方式,助力粵港澳大灣區深度融合發展。
數據顯示,港珠澳大橋開通五年來,大橋口岸進出境的港澳居民1980萬人次,占比達55%。今年8月份,大橋口岸出入境的港澳居民近100萬人次,是2019年同期的2.2倍。目前大橋口岸日均進出境旅客達5萬人次,幾乎已成為港澳旅游團的首選口岸。
在港珠澳大橋通車五周年之際,國家移民管理局制作專題視頻,邀請了中國工程院院士、中交集團首席科學家,時任港珠澳大橋島隧項目總經理、總工程師林鳴參與視頻錄制并送上寄語。
林鳴說:“習近平總書記說,港珠澳大橋的建設創下多項世界之最,非常了不起,體現了一個國家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奮斗精神,體現了我國綜合國力、自主創新能力,體現了勇創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氣。自2018年10月建成通車以來,港珠澳大橋總體運營實現安全、通暢、有序,有力促進了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這離不開港珠澳大橋移民管理警察為代表的口岸管理者們的傾情傾力和無私奉獻。在港珠澳大橋開通五周年之際,我衷心祝愿,大橋能夠更好地發揮紐帶作用,持續助力粵港澳大灣區繁榮發展。”
在港珠澳大橋通車五周年之際,中國交建副總工程師、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港珠澳大橋總設計師孟凡超,公規院港珠澳大橋設計師代表呂勇剛、陳文明、金秀男等,與著名歌唱家佟鐵鑫先生一起,在央視文藝頻道《我的藝術清單》欄目,用一首《祖國不會忘記》,向新時代的建設者們致敬。
港珠澳大橋是跨越伶仃洋海域,連接珠江口東西岸的關鍵性工程,是集橋島隧于一體的超大型跨海工程,建設條件復雜、技術要求高、施工難度大。作為大橋主要設計建設單位,中交集團承擔了大橋90%的設計任務,承建了沉管隧道、東西人工島、青州航道橋、口岸人工島、香港和澳門段等大部分工程,占大橋主體工程量的70%以上。
中交集團堅持自主創新,充分吸納世界先進的管理技術和經驗,組織開展協同攻關,形成了海上人工島、深埋沉管隧道、裝配式橋梁、120年設計使用壽命等創新技術群。在建設管理、工程技術和環境保護等領域,填補了多項空白,形成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有力推動了我國交通建設整體技術的進步,為世界跨海橋隧建造貢獻了“中國方案”和“中國標準”。
在港珠澳大橋建設中,中交二航局參與建設了島隧主體工程和香港段接線工程兩大部分,為大橋建設做出突出貢獻。其中島隧工程是港珠澳大橋核心控制性工程,項目團隊承擔了世界規模最大、現代化程度最高的沉管預制工廠建設,沉管足尺模型試驗,16節80000噸超級沉管預制,隧道最終接頭鋼結構制造,高流動性混凝土澆筑,沉管隧道基礎灌漿,隧道附屬設施施工等關鍵任務。海底隧道由33節巨型沉管和1個最終接頭段組成,單個管節重約80000噸,最大沉放水深超45米,是世界體量最大、埋度最深的沉管。建設者們創造了澆筑百萬方混凝土無一裂縫、安全生產2203天無一事故、關鍵設備無一故障的工程奇跡,創造了沉管隧道建設領域的“中國速度”和“中國標準”。在香港段接線,二航局參與了高架橋5722榀箱梁預制、高架橋及通關口岸海上混凝土供應等內容。其中180米跨剛構橋變截面箱梁短線匹配預制擴大了短線匹配預制工藝在更大跨度、更高梁段變截面梁橋的應用范疇。
大橋建成通車實現了珠海、澳門與香港的陸路連接,極大地提升了香港與珠三角西部地區之間的通行效率,極大便利了三地人員交流和經貿往來,對促進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全面推進內地與香港、澳門互利合作具有重大意義。(國家移民管理局、央視、中國交建黨委工作部、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