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23 11:21:28 來源:中國水運報 作者:高年昊 靳杰
巴什考貢特大橋,位于新疆阿爾金山東部山區,是中交二航局承建的新疆烏尉公路項目依若高速第四標段的重要控制性工程之一,全長1402米,雙向4車道,設計時速100公里,連接巴什庫爾干一號隧道和巴什庫爾干二號隧道。近日,中交新疆烏尉公路項目巴什考貢特大橋成功貫通。
7月20日,站在群山連綿、戈壁荒涼的新疆阿爾金山腳下,39歲的劉勇陷入了大橋開工伊始的回憶中,“初始大家都覺得在戈壁灘上架橋還不是易如反掌?可拿到設計圖紙時才發現這是一塊‘硬骨頭’。”
作為依若高速四標段項目負責人的劉勇,對巴什考貢特大橋的建設過程記憶猶新。“當時,找施工位置難、進場道路運輸難、預制梁架設難等一系列難題接踵而至……”
攀登的足跡
巴什考貢特大橋位于群山之間,像是被包圍在一個盆地中。怎么精準找到施工位置,是大橋建設之初必須解決的問題。
航測數據顯示,只能從一條溝壑進入巴什考貢特大橋橋位所在的群山之中。盡管深知一旦踏入阿爾金山區,立即會陷入“無信號、無道路、無給養”這種與世隔絕的困境,但為了給工程施工提供精確地形數據,測量人員還是義無反顧出發了。
“大家盡量跟著腳印走,拐進另一條溝要做好標記。”就這樣,測量團隊進入了紅柳溝。阿爾金山區是極端干旱的荒漠山地,幾乎無植被,地表都是風化沙石,也就是說沒有地方固定安全裝置,只能徒手攀爬。
“海拔高,我們爬得很慢,山腳開始二三十米還好,爬到山腰就近乎垂直了,也沒什么地方抓牢,只能緩慢地一步一移。”勘測隊的小伙子們回憶,當時只有踢掉表層沙石露出硬巖后才敢踩實,手摳到硬巖石才能抓牢,勁風陣陣吹來,感覺一不小心就要被吹下去。
爬山險,沒想到下山更險。“沒有繩索等任何輔助工具,在重力作用下一不小心就滑下去,該怎么辦?”大家一致決定一步步“挪”下去。也顧不上衣服被突出的細巖劃出一條條大口子了,大家抱緊懷中的儀器,“挪”得小心翼翼,等到一瘸一拐下了山一看,手套爛了,衣服也破了,看著懷中無恙的儀器,一口水就著一口馕餅,一切驚恐、困惑和疲憊都隨風而散。
“愚公削山”
完成點位測量,如何組織人員設備進場又成了大問題。
要建設巴什考貢特大橋,必須先打通通向這里的施工便道。
2018年4月,劉勇多次組織人員進行討論,最終確定“便道修建南挖北填,樁基施工同步進行”的施工方案。
紅柳溝只是一條雨水沖刷而成的小河溝,大型設備根本無法進場,只能靠人工挖掘爆破開道,加以挖機清理。“南挖”是從紅柳溝入口處開始挖掘,“北填”則是用南挖的沙石填高靠近巴二隧道的V型溝。通過3萬多立方米的土方開挖和填土,特大橋施工便道終于打通。
“既然不能像愚公一樣移山,那么結合施工方案的許可,我們可以削山!”大家伙取得了方案的共識。“削山”行動開始了。為了能把4號樁基打在山頂,項目團隊通過開挖等方式把凸起的山頭變成了“平頭”,整整讓山變矮了11米。由于樁基施工位置多在山腰,十分陡峭,旋鉆機根本就無法進場,只能人工開挖。2020年8月13日,采用人工挖孔爆破的109根樁基全部完成;9月15日,巴什考貢特大橋全橋206樁基全部澆筑完成。
樁基墩身完工后,上部架梁施工擺上日程。由于特大橋所在山區沒有預制和存放箱梁的地方,只能從最近的一工區預制場運送。特大橋40米箱梁的運送要經過戈壁路基、巴什考貢大橋,約10公里,最后更要倍加小心地穿過巴一隧道才能到達特大橋現場。
歷經辛苦周折,2020年11月7日,隨著最后一榀箱梁穩穩地落下,特大橋右幅貫通,今年7月,隨著最后一榀預制箱梁精準吊裝到位,特大橋全部貫通。
預制做出高墩作業平臺
巴什考貢特大橋墩身最大高度高達62米,是空心薄壁墩,怎樣保障在墩身鋼筋綁扎過程中高處作業人員的安全,是必須考慮的問題。采用傳統的腳手架搭設支架,不但耗時耗力而且安全性難以保障。“能不能加工封閉式操作平臺,防止高處作業的人掉下去?”大伙開始熱烈討論,“能不能一次性在地面上做好,就像做預制梁一樣?”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對!我們也搞預制”。
于是,項目部一共加工7套封閉式鋼筋綁扎平臺,“有著這個平臺,就規避了工人在高空鋪設走道、施工過程中的高處墜落以及物體打擊的風險,從而達到安全的目的。”劉勇說。
這座“坐”在山頭上的橋,與兩座隧道相接,加上今年內有望通車的新疆烏尉高速依若線,這兩條出疆大動脈,屆時將會源源不斷地為當地社會輸送經濟騰飛的希望,戈壁灘將不再荒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