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報道 記者 梁希理 劉文博】26日,環球時報-環球網記者登上粵港澳大灣區跨海建設工程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橋貓道,參與全球直播“世界海中最高貓道”挑戰活動暨“超級工程中交建造”國企開放日活動。在海上百米高空的驚險體驗中,記者一行人面對世界級的中國超級工程,見證中國橋梁“硬核”智造建造技術,有感于超級工程奇跡背后中國的強大實力。中國外交部部長助理華春瑩當天在推特上親自向全球網友推薦這一活動。本次活動由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指導,環球網和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交集團”)聯動直播。在中國聯通“世界海中最高5G基站”的5G技術支持下,全球3億網友云上“圍觀”本次活動。
頭頂白云飛流,腳下洋面翻滾
粵港澳大灣區深中通道,又稱“深中大橋”,是集“橋、島、隧、水下互通”于一體的世界級跨海通道集群工程,是中國廣東省境內連接深圳市和中山市的建設中大橋,東起深圳市寶安區鶴洲立交,西至中山市橫門樞紐,采用東隧西橋方案,線路全長24公里,其中跨海段長22.4公里。
由中交集團二航局承建的伶仃洋大橋,是深中通道的關鍵控制性工程。“貓道”是懸索橋施工時架設在主纜之下、平行于主纜線形的臨時施工便道。伶仃洋大橋有兩根主纜,單側貓道有3000米,兩個主塔之間大概1700米,最高點距離江面達到270米,相當于90層樓高,最低點也接近有30層樓高。
環球時報-環球網記者在伶仃洋面遠望大橋時,270米高的伶仃洋大橋主塔直入云端。錨碇像巨型“秤砣”一樣將伶仃洋大橋扎根在海中,而貓道仿佛兩根懸空的細線。當記者一行人登上貓道最高點行走,頭頂白云飛流,腳下洋面翻滾,盡管有些腳底發軟,但還是有種“穿云跨海”的感覺。站在伶仃洋大橋貓道分別向北、向南望去,依稀可見橫貫海面的虎門大橋和港珠澳大橋。
高空“整活”,體驗一線施工作業定型捆扎帶;登高遠望伶仃洋海面,進行古詩詞大比拼……在這樣的高度下,參賽者們順利進行全球直播“世界海中最高貓道”挑戰活動。記者從“‘橋’你能的”科普問答環節中得知,盡管是臨時設施,伶仃洋大橋貓道仍按照抗14級臺風的標準所設計,它由12根54毫米的高強度鋼絲繩承重。貓道由兩層鍍鋅鋼絲網組成,鋼絲網上鋪設有防滑木條。一位現場參賽者面對直播鏡頭感慨道,“真不敢相信自己能登上這樣棒的超級工程大橋,為自己的國家感到驕傲!”
兩大“神器”
據悉,伶仃洋大橋建設至今,已創下全海上施工的三項“世界之最”——世界最大跨徑海中鋼箱梁懸索橋、世界最大海中錨碇、世界最高海中大橋。而伶仃洋大橋建造公認有“五大難”:海中大型錨碇基礎施工難度大、混凝土超高索塔建造難度大、大跨懸索橋上部結構安裝難度大、非通航孔橋下部結構施工難度大、全海上施工組織難度大。
伶仃洋大橋所處的珠江口開闊水域,同時也是強臺風頻發區。大跨度的持續高空作業,建設者心理、身體面臨極大挑戰。“海上施工跟陸地上有很大差別。白天和晚上都有風,在風力難以提前預判時,為保證施工進度,我們會專人值守,抓住風力小的窗口期抓緊完成吊裝。”項目生產副經理廖林沖說。
支撐中國超級工程創下多項世界之最的,除了一線建設者的堅守奉獻,還離不開在科技創新引領下的智能建造技術與裝備。伶仃洋大橋的建造帶有“智能化”基因。在全海上搭建如此之高的大橋,中交二航局的建設者靠的是兩大“神器”——“拼積木”和“空中移動工廠”。鋼筋在工廠內快速拼裝成型,再整體運輸至現場,利用起吊能力最大達80噸的塔吊整體起吊、對接與安裝,就像拼積木一樣,一節一節拼裝在一起。“空中移動工廠”是中交二航局自主研發的智能筑塔機。建設者在智能筑塔機里,根據高度自動升降完成施工操作。
在中交二航局二公司副總工程師、深中通道項目常務副總工程師曾煒看來,伶仃洋大橋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多的創新成果,離不開橋梁技術專家們前期充分的策劃和準備,這也是伶仃洋大橋建造領先世界的最重要原因,“中國從建橋大國走向建橋強國,與國外同行進行比拼,正是核心技術在起到最核心的競爭力”。項目副總工蔣明鵬從業多年,這是他參與建造的第五座懸索橋,“無論是建設標準、質量控制,還是現場要求,都是所有項目中最高的”。
人流、物流、信息流進一步暢通
目前,伶仃洋大橋已進入主纜架設階段,深中通道各項目建設也在穩步推進。預計2024年深中通道建成通車,從中山快速直達深圳通勤時間由以往2小時縮減為30分鐘。對廣東省湛江、茂名、陽江的市民而言,出入深圳必經虎門的擁堵交通現狀,屆時也將徹底改變。而深中通道的重要意義,還遠不止服務于交通建設這么簡單。
一直以來,粵港澳大灣區城市被珠江口一分為二,分布在珠江口東西兩側。“從經濟發展總量、發展質量、發展速度幾個維度來看,珠江的東西兩岸存在非常大的一個區域差,原因就在于兩岸交通不便利,產業難以外溢。”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副院長曲建以珠江東岸深圳南山區和珠江西岸中山翠亨新區對比為例:南山區不到200平方公里,創造了7000多億元GDP,翠亨新區對比為例:南山區不到200平方公里,創造了7000多億元GDP,翠亨新區200多平方公里創造的GDP不足200億,“這是讓人非常感到震驚的一件事”。
曾經被伶仃洋隔斷的珠江口兩岸城市群,正被在建的深中通道、港珠澳大橋、南沙大橋、虎門大橋等一條條交通大動脈連通。廣東省商業經濟學會會長王先慶告訴記者,珠江東西兩岸的產業布局差異明顯,東岸主要集中的是電子信息產業、現代服務業;西岸以家電、機械等傳統制造業為主。未來受益于深中通道的開通建設,人流、物流、信息流將進一步暢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