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二航局承建的依若公路第四和第五標段,全長214公里,其中長約4.2公里的巴什庫爾干二號隧道和1.4公里的巴什考貢特大橋為項目控制性工程。
無水、無電、無信號、高輻射,還缺氧,就是在這樣的艱苦環境下,沒有一個人退縮,項目團隊以頑強的意志,歷盡艱辛駐扎“無人區”。
項目第四標段常務副總工余潭秋回憶,2017年7月份剛到項目上,工地板房都沒有,十幾個人擠在兩個集裝箱。三個月后,才建好大型的工地駐地。
“本以為住宿挺艱苦,沒想到后面的困難更多。7月份的‘無人區’會出現沙塵天氣,現場踏勘回來,一個個灰頭土臉,項目上沒有充足的水洗漱,經常吃完飯倒頭就睡,啥也顧不上了。第一次去項目上,大概一個月才洗了一次澡。”
晚上習慣性給家人報個平安,拿出手機一看,“無信號”。兩天后,在出去辦事的路途上,大家才找到一處有信號的地方給家人同事“報平安”。
“兩天沒聯系上我,太太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還以為我們失蹤了,給好幾個相熟的同事打電話,大家都跟著著急。”余潭秋說。其他同事也是如此,大家約定好,每隔兩天一定要給家人報平安。
高海拔、高輻射也需要適應。
距離項目最近的縣城海拔800多米,兩個小時車程到達3000多米海拔的項目部,剛去大家都覺得不適應,得緩一陣才能恢復正常工作節奏。
高海拔地區輻射特別強,很快,曬過的皮膚開始脫皮,還疼。找當地的醫生看,稱是高原輻射,建議大家做好防曬。“所以項目部每個人長袖工作服不離身,多年沒用過防曬霜的糙漢子,每天出門前還得‘臭美’一下。”
7月份的新疆白天特別長,早上6點多起來天已經亮了,晚上忙到21點多,天還沒完全黑,吃完晚飯回去就到了22點多。
“無人區”缺水,項目部要到100多公里之外運水,大家自覺養成節約用水的習慣。“洗完臉用過的水囤起來,下班回來再沖沖腳上的沙,洗漱用水再二次利用,拖地、沖廁所。”
“無人區”交通不便,正式施工開始后,有一次挖機的設備配件壞了,足足等待五天才收到貨。每年只有七八個月可以正常施工,項目上長期備足容易損耗的配件,及時更換避免耽誤工期;攪拌站、預制場、鋼筋加工場,選址要考慮各種因素,大家付出的精力比常規地區項目高出好幾倍。
巴什考貢特大橋橫亙于一個V形峽谷之中,連接巴什庫爾干一號和二號隧道,進場道路崎嶇、地勢落差大、測量工作艱難。建設者們現場實地勘測,挖填7萬多方土石,開辟出一條40余公里的便道。202根大橋樁基,70%以上位于陡峭山崖,他們如“愚公移山”一般,把山峰降低11米,并在50°陡坡建起施工平臺,歷經500多天完成所有樁基。
“即便是如此艱苦的環境,項目部的人員除正常的調動,沒有一個人主動提出離開,大家都抱著一定要建好工程的決心。”余潭秋語氣堅定。
(長江日報記者龔萍 通訊員靳杰 杜才良 褚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