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梁,你看你那個口罩是啷個戴起的,好生戴起,鼻梁條夾緊,疫情還沒結束,不能大意啊!”4月3日,中交二航局白居寺長江大橋項目黨支部書記、工會主席李杰一到施工現場,就對作業人員老梁念叨起來。
復工以來,在工地巡查已成為李杰的工作常態。每天早上,李杰工作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到現場走一圈,重點檢查防疫措施有沒有放松,現場人員有沒有松勁。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白居寺長江大橋的復工時間比節前原定計劃推遲了近一個月,而實際耽誤的工期進度達三個月。如何盡力減小疫情對大橋建設的影響,奮力實現年度產值目標,加快復工復產步伐,成為李杰一直以來思考的問題。
2月1日,本該是員工返崗的日子,這天正好是李杰值班。他來到工地,留守的門衛老李跟他打招呼,李杰從口袋里掏出從家里帶來的5個口罩給他,并叮囑他一定要把工地守好,不要外出,每天要做好體溫監測,有異常情況一定要第一時間給他打電話。隨后,李杰在項目工作群里發了一則消息,動員大家廣泛利用社會資源,聯系采購口罩、酒精、消毒液等防疫用品,同時叮囑大家不要外出,在家做好隔離防護。
項目復工復產,防疫物資是關鍵。2月初,正值國內疫情高峰期,市場上是“一罩難求”,酒精、消毒液、測溫槍都是搶手貨。李杰一方面打電話向公司求助,一方面給國外的兄弟項目溝通,經過近一周聯系,打了數百個電話,最終通過公司在孟加拉的項目訂購到8000只口罩。看到國外傳回來的快遞發貨單,李杰稍微松了口氣。2月10號,第一批從國外訂購的8000個口罩安全送達項目部。眼看著工地上悄無聲息,沒有一絲活力,李杰眉頭緊皺,十分犯愁。于是在收到國外的口罩后挨個電話通知家在重慶主城無身體異常的班子成員及部門負責人,迅速返崗籌備復工復產。
口罩、酒精等防疫物資的問題解決了,工人返崗問題又擺在他面前。“這么大個工程,光有管理人員不行啊,現場施工還得靠工人兄弟們!”首批返崗管理人員都是通過自駕返崗,工人兄弟們多數沒有私家車,在當時的疫情狀況下,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還存在著較大風險。李杰逐個跟協作隊伍負責人打電話,統計工人中有私家車的情況,先組織有車且符合健康要求的工人自駕返崗,盡快把施工現場動起來。針對省外工人,經與班子成員討論決定,省外工人一律由項目部組織包車接回。同時,為加快健康確認,他又多方聯系,找到一家具有資質的醫院派醫生到施工現場對省外返崗人員進行核酸檢測,為項目全面復工復產爭取了近半個月時間。
通過一系列努力,大橋在2月21日正式復工。
2月25日,重慶市委書記陳敏爾實地檢查調研市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復工情況,期間就來到白居寺長江大橋現場。
“陳書記強調要加快推進重大項目復工開工,每個環節都要盡量往前趕,把時間搶回來,把損失補回來,努力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這給了我們極大的鼓舞和信心,防疫復工兩手抓,助力重慶經濟高質量發展,我們義不容辭。”李杰說。
3月1日,項目建設者全部安全返崗,并通過核酸檢測。項目各工點也全面復工。3月6日,大橋主塔完成復工后首次混凝土澆筑,標志著大橋建設全面步入正軌。3月25日,經過近8個小時連續奮戰,大橋項目公軌共建段首次混凝土澆筑,為東引道后續施工奠定基礎……李杰皺了近一個月的眉頭終于舒展開來。
在重慶大渡口區的長江邊上遙望,可以看到白居寺長江大橋的兩座主塔巍然屹立。不見其長,日有所增。在建設者們努力下,從正式復工到4月2日,大橋雙塔已經爬升了約28米,現在總體已同步達到180米的高度。
每次走在通向工地的路上,看著遙相呼應的兩座塔,李杰總會激動不已。他說:“主塔就是大橋的靈魂,一共236米高,建成后將是重慶主城最高橋塔,今年8月我們要完成主塔封頂,把黨旗插在塔頂上。為見證這一振奮人心的時刻,接下來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我要加倍努力,當好大橋防疫復工的‘指戰員’,把耽誤的時間搶回來!”
全面復工復產以來,項目部通過倒排工期計劃、優化施工方案、加大人員、設備等投入,經過近一個月的時間將原先滯后78天的工期縮短到71天。按照當前進度,預計到今年底能夠完全消化疫情帶來的工期滯后影響。(童作欣)